学科团队长期潜心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服务工作,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中农正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清原农冠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推平台和产业化转化基地,合作建设贵州大学西南病虫害持续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和全国高效低风险农药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开展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绿色新制剂产业化开发。
针对小麦、甘蔗等作物虫害严重持久,克百威等颗粒剂毒性高、成本高,康宽、福戈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首次研发了农药微胶囊技术及农药母药智能添加系统和加工工艺,研制了高效低毒的噻虫胺缓释颗粒剂和噻虫嗪缓释颗粒剂,取得了农药正式登记,建设了年产5 万吨自动生产线,年销售额稳定在3亿元/年。经环境毒理和卫生毒理评估,0.06%噻虫胺颗粒剂为微毒,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bw;家兔眼和皮肤刺激试验为无刺激性,豚鼠皮肤致敏试验为弱致敏物,对蜂、蚕、鸟和水生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安全;收获期甘蔗茎秆中最终残留量<0.05mg/kg,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5mg/kg。采用0.06%噻虫胺药缓释颗粒剂360g/公顷,50天后对甘蔗螟虫、蔗龟等主要害虫防效达92%,比传统药剂呋喃丹防效提高了29%,增产6%,颗粒剂使用1-2次,可解决整个生产周期地下地上害虫问题,节省施药用工2-3 次,避免了叶面喷雾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以此为基础,先后研创出0.01%氯虫苯甲酰胺、0.05%呋虫胺、0.11%苄嘧·苯噻酰等系列颗粒剂,在水稻上获得农药登记用于防控水稻害虫,成为我国水稻上应用的颗粒剂主导品种,销售量居全国同类产品第一,近三年在贵州、云南、广西等13省应用推广624.39万亩。获得2018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