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精化中心教工党支部开展科技助农实践活动
春分时节,黔中大地万物复苏。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教工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组织党员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系列科技助农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3月16日,支部党员陈卓同志率领第三、四支部党员奔赴平坝区音寨村,实地指导贵州健康菜园创建。在绿意盎然的示范田里,专家团队系统围绕根肿病、烟粉虱、蓟马等重要病虫害,展示了全生育期协同控害增效技术,通过种子包衣、土壤调理、生态调控、精准用药等科技手段,构建起从育苗到采收的全程绿色防控体系。党员们深入田间,对在田作物开展病害调查采样,建立区域性病害数据库,为后续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月23日,由陈卓、周警疆等专家组成的党员服务队再赴湄凤余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稻蛙复合种养和稻田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示范。在波光粼粼的稻田中,党员们现场演示自主研发的"稻蛙食台"系统,通过环境感知、精准投喂、诱集害虫等技术创新,实现稻蛙复合种养系统的数字化管理,为稻田一水两用、一季多收提供技术支撑。陈卓、周警疆教授带领团队示范稻田"pull-push"生态调控技术,周警疆教授将在贵州率先引入诱集指示等功能植物,构建生态屏障,开创性地将植物化感作用与物理防控有机结合,为贵州稻区病虫害绿色防控开辟新路径。
两次活动中,党员科技工作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通过田间党课、技术夜校、“新农人”培训班等形式,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30余人次,建立科技示范田1000余亩。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用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陈卓同志表示,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通过组建党员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示范基地等举措,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展现贵大担当。当前,团队研发的稻蛙共生系统已实现亩均增收效益明显,极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康菜园项目带动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以上,推动贵州干净优质黔菜发展,生动诠释了科技兴农的实践力量。
在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驱动下,贵州大学精化中心教工党支部正以科技创新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
撰稿:张维
一审:陈卓
二审: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