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以“杀菌剂分子靶标多维度发掘及利用”为主题作学术分享,会议由实验室吴剑教授主持,到场师生共计一百余人。
刘西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病原菌抗药性引起了田间防效低下和农药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目前原创分子结构和新靶标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全球新药剂创制的主要瓶颈。
在多维度的靶标发掘上,刘西莉教授阐述了靶标农药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发掘已有杀菌剂以及天然产物的靶标蛋白,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CAAs药剂的机制上,首先是CAAs杀菌剂对敏感性和抗性菌株不同的发育阶段的影响,其次是CAAs抑制纤维素合成的功能研究和对不同病原菌CesA3蛋白上的关键AA位点分析和纤维素合酶基因敲除对敏感性影响的研究。此外的研究进展是氟吡菌胺的作用机制,氟醚菌酰胺靶标蛋白是我国自主发现的第二个药剂靶标,刘西莉教授团队协同创制了新型高效绿色杀菌剂氟醚菌酰胺。
第二部分是充分利用明星蛋白的关键结构域和基序,主要说明了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RPs)及其功能和ORPI关键结构域缺失对定位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关键基因功能研究和潜在药物分子靶标发掘。接着,刘西莉教授分享了RNA生物农药,从原理、应用和优势等方面介绍了核酸农药,她表示,将核酸农药和小分子农药结合来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是非常有潜力的策略。
参会师生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并得到了刘西莉教授的细致解答,师生们还就杀虫剂和杀菌剂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刘西莉,199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留校任教并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任中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目前兼任《农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种子处理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植物保护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治理对策专家组成员等。长期从事“植物病原菌与杀菌剂互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在植物病原卵菌与杀菌剂互作的分子机制;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治理技术;主要农作物风险性种传和土传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技术代表性。发表论文3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3项,主持制定14项行业标准。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科技进步,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包括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